週末午後,帶著家人、跟著朋友前往龍潭走訪一個街區市集。
為什麼會來此地呢?因為我的紀錄片導演好友講了一個很動人的故事,但這些故事我在網路上根本查不到,都是他慢慢訪談、引導出來的故事。
我實在太好奇了,同時關心這些動人故事背後,我還可以幫什麼忙?
對我來說,動人的故事需要持續被體驗、被感受、被串連與整合,創造更好的價值,帶動更好的改變。
於是這個午後,我來進行田野調查,透過觀察與訪談,希望找出更多可能性。
但負責青年們應該不認識我、洪老師是誰?
因為我不曾出現在類似地方創生、社會創新、青年創業的場合,他們不認識我是很合理的。
我透過訪談交流,嘗試釐清脈絡,了解他們目前遇到的挑戰,以及未來想推出的計劃。
因為洞察到青年的需求與挑戰,並提供幾個初步可以立刻執行的行動方案。
青年蠻驚訝這些提問與想法,很好奇我是做什麼的?我也很難回答,尤其他們沒看過《風土經濟學》、《精準寫作》、《風土餐桌小旅行》。
我很簡單說明自己的專長與關心,以及目前、過去曾做過的幾件事情。
有了更深入的交流,我也走訪整個街區市場,問問青年業者的想法,以及經營狀況。
在這個讓我充滿希望,又覺得很可惜的地方(因為政府都只會花錢蓋硬體、意象,沒有更好的經營概念,不過這很正常),需要有更積極具體的經營與行動。
花了好幾個小時釐清整體脈絡,了解青年的熱情與困境,我嘗試構思、提出幾個未來持續經營的商業模式的方向。
我不會說奉承、鼓勵的話,而是下一步的責任與挑戰,如何構思讓自己存活的商業模式。
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老街區的活化重生,我看到一個具有文化與商業價值的空間與未來。
如何將這裡與龍潭整合起來,不再只是路過經過的地方。
更深刻的內涵必須要賦予新的意義,並進行有效的爬梳與串連。例如如何讓更有內涵的龍潭、青年故事、才華、物產串連起來,如何讓每個青年品牌更有特色,創造更好的故事價值。
兩位熱血努力的青年,眼中似乎看到更多可能性。
我做了很多筆記,字裡行間,除了故事,還有未來的意義。
我也持續在實踐風土經濟學。
回程買了很多好吃的伴手禮,這趟訪查也帶著故事回家。